欢迎来到九天心情故事,九天关注你每一刻 http://www.99MyLove.com
每一次都用心,每一次都让我伤痕累累,我努力寻找也珍惜我的人。只是你在那里?
心情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人生 >> 正文

资治通鉴:官场上的务虚和务实

2024/4/25 9:26:08   阅读数:5

《资治通鉴》第27卷,汉纪十九
汉宣帝 五凤元年(甲子,公元前57年)
【原文】
韩延寿代萧望之为左冯翊。
望之闻延寿在东郡时放散官钱千余万,使御史案之。
延寿闻知,即部吏案校望之在冯翊时廪牺官钱放散百余万。
望之自奏:“职在总领天下,闻事不敢不问,而为延寿所拘持。”上由是不直延寿,各令穷竟所考。望之卒无事实。而望之遣御史案东郡者,得其试骑士日奢僭逾制……
延寿竟坐狡猾不道,弃市。吏民数千人送至渭城,老小扶持车毂,争奏酒炙。
【译文】
韩延寿代替萧望之担任左冯翊。
萧望之听说韩延寿在东郡太守任上,曾发放官府之钱一千余万,便派御史前去调查,韩延寿听到消息,也派人调查萧望之在左冯翊任内发放属于廪牺令掌管的一百多万钱之事。
萧望之上奏说:“我的职责是总领天下监察事务,听到有人检举,就不敢不闻不问,却受到韩延寿的要挟。”
汉宣帝因此认为韩延寿不对,命分别调查到底。结果指控萧望之动用官钱一事并无事实根据,而萧望之派到东郡的御史却查出韩延寿在考试骑兵之日,奢侈豪华,超过规定……
韩延寿竟因此被指控犯有“狡猾不道”之罪,斩首示众。
行刑时,官吏和百姓数千人送他到渭城,人们扶老携幼,攀住韩延寿的囚车车轮不放,争相进奉酒肉。
【解析】
一、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萧望之这个人,从这段材料表面看,确实是个好人。
但是,历史往往要结合前后文来看,《汉书》记载,萧望之查韩延寿不完全是为了正义,也有私心在里面。
再说韩延寿,他深得人心,能力也可以,(事迹见解决棘手问题的答案,就藏在“退”字中),但在古代官场,人缘好是一回事,权力斗争的胜负,又是另一回事。
至于韩延寿和萧望之的权力斗争,他为啥最后败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只注重了基层口碑,却忽视了更上层的斗争。
他在民间做的事,皇帝不一定看得见,反观,萧望之这边,在朝廷里有更深的人脉和资源。
古代官场斗争,不简单,要想稳坐钓鱼台,单是民心可不行,还得懂得上面的心思、规则。
二、务虚和务实
根据《汉书》记载,萧望之,是那种学院派的官员。
喜欢讲大道理,讲原则,理论上头头是道,但是,到了具体的实践中就力不从心了。
这种官员在古代也不少见,他们在朝堂上的辩论很能打动人,但是,下到基层,真正搞治理,那就有点不在行了。
萧望之这种务虚的风格,在处理实际问题上,就不如那些从基层一步一步干上来的官员。
再来看韩延寿,他就是个典型的基层出身的务实官员。
他能在地方上一步步爬上来,说明他手上真有实在的本事,不仅能治理好一个地方,还能连续在不同的地方当太守,还都治理得不错。参考:资治通鉴:解决棘手问题的答案,就藏在“退”字中。
古代,尤其是管理复杂的地方行政时,绝对不是什么容易的事。
但是这个时候问题来了,做地方官,特别是实权的太守,得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处理各种官民矛盾,这就难免会有瑕疵和抹不开的地方。
换句话说,韩延寿在管理上不那么清白。
所以,当务虚的学者型官员萧望之,遇上了务实的地方官韩延寿,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就撞了个正着。
萧望之觉得韩延寿这种官员太过实际,不够清廉,就算他做了很多实事,有损官员的清正形象。
而韩延寿可能就觉得萧望之这种人高高在上,只懂得讲原则,不知道地方上的难处。这种差异,就很有可能是他们冲突的原因了。
两种官员,两种风格,两种命运,最后在权力的天平上,萧望之那边的砝码重了一些。
这就是历史,复杂又真实。

本文链接:http://www.99mylove.com/show.aspx?sid=7021

  文章来源(九天工作室整理)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九天心情微信(微博)

文章关键词: 结婚 抵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