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九天心情故事,九天关注你每一刻 http://www.99MyLove.com
每一次都用心,每一次都让我伤痕累累,我努力寻找也珍惜我的人。只是你在那里?
心情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收集 >> 正文

一口气读完孟子,才明白什么叫浩然正气!

2024/5/6 15:08:05   阅读数:3

说到孟子你会想起什么?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是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家,并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他有全天下最硬核的妈妈,“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是妈妈们的模范。
他还是“国家队”顶级辩论选手,一张巧嘴杠遍天下无敌手,
他也是生不逢时的理想主义者,是扛起时代大旗的先锋,年少成名却最终遗憾退场。
他就是亚圣孟子,今天让我们一口气看完孟子的一生。
公元前372年,孟子在邹国出生,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他比孔子小200多岁,是鲁国大豪门孟孙氏的后代,也和孔子一样原本都是豪门出生,但是他出生时家里已经没啥资产了,为了生活,他们家这一支就从鲁国搬到了邹国。
和孔子一样,孟子在三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由母亲抚养长大。
说起孟子的母亲,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孟母可谓中国历史上最硬核的母亲,位居中国贤良三母之首,“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广为传唱,这里有必要再展开讲一下。
孟母,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从小对孟子就给予了厚望,管教也是比较严格。
孟子小时候模仿能力特别强,他的家原本住在一处墓地旁边,于是经常会看见出殡的队伍,因此孟子就和邻居小朋友一起模仿大人祭奠的仪式,玩起了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母见状非常生气,但孟子又屡教不改,于是孟母便将家搬到集市附近,结果,孟子又开始模仿商人吆喝叫卖,并展现出一副非常粗鲁的样子。
孟母劝说无果,便又果断把家搬到了学堂附近。
此后孟子的模仿内容变就成了文官和学子们的敬拜与礼仪,孟母这才满意的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
但是孟子上学之后又经常逃学,孟母就直接将家中谋生用的机杼一刀砍断,以此来教育儿子学习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在孟母的言传身教下,孟子终于被培养成了栋梁之才。
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接着讲孟子的后面的人生吧。
公元前357年,孟子15岁,他在鲁国跟着子思的学生进行学习。
子思是谁呢?他可是大有来头,是孟子从小崇拜的孔子的嫡孙,子思从小就直接受孔子教导。孔子去世以后,子思又跟着孔子的学生曾子学习,所以孟子也算是蹭上了孔子的关系网,对外界也自称为孔子的私淑弟子。
自孟子读书后,几乎“作文”年年拿第一,放现在就是别人家孩子的存在,在学堂时期就早有名气,孟子从小就胸怀大志立志要干出一番名堂,于是在他离开学堂后就开起了自己的学校,只是一直也没混出什么名堂。
后来他也觉得邹国太小了,他要的是可星辰大海,直到他40岁时,他终于决定离开,和孔子一样,开始周游列国,并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孟子把孔子的“仁”主张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就是君王应该以德服人,靠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同时必须重视百姓的利益,让百姓拥有固定的产业,即有恒产,因为只有这样,百姓才能有恒心。
他还反对以暴力手段管理国家,反对兼并战争。但在诸子百家争鸣,各国又常年杀伐征战,时局混乱不堪的战国时期,儒家学说显然并不能给哪个国家带去实际的利益,可孟子恰恰最反对的就是国君严厉。
他认为,一旦把利作为仁政做事的出发点和破焦点,很多人就会因为利而弃道义而不顾,这样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
所以当梁惠王向他问政的时候,他的回答便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意思是如果把道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那么他们不夺取全部是不会满足的。讲求仁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人是没有的,讲求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人也是没有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
梁惠王当然是哑口无言。
他不仅对梁惠王这样,面对大名鼎鼎的齐国国君齐宣王也是这样。
公元前318年,孟子在齐国收到了齐宣王的礼遇,齐宣王问他,当初纣武王杀掉商纣王,算不算是臣子弑君?
孟子回答说,纣王就是个民贼,我只听说武王杀了民贼纣王,没听说过有臣子弑君。
齐宣王又问他,那如果君王犯错了,臣子该怎么办呢?
孟子就又说,君王犯错,臣子当然要劝谏,但若是反复劝说,君王却不改正,那就另立国君。
孟子一席话,差点没把齐宣王气得背过气去,放到现在也是要被当场炒鱿鱼的。
但在孟子这里,才不管这些,他认为不但暴君不算君,就连勤政爱民也不一定就是好君王,因为在他的政治主张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只有让老百姓真的过上了好日子,才是真正的好君王。
梁惠王就曾对孟子的爱民说有过质疑,我励精图治,又爱护百姓,可为什么不见百姓增多呢?
孟子当即回怼说,你这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吗?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啊,你一打仗百姓就得遭殃。你和那个战败逃跑了50步,却还嘲笑逃了100步的士兵,又有什么区别呢?
……
孟子尽管多次倡导仁政,但还是不能满足国君们当下富国强兵、开疆破土的需求,即便是齐宣王也仅仅是询问他的意见,但从不采纳。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孟子的民主思想无疑具有超时代的价值。但在那个战乱纷飞、各国诸侯都需要在兼并战争里存活的时代,很难说孟子到底是千里马遇不到伯乐。
即便这样,他也还是保持自己的做人做事风格,也不得不说孟子的辩论逻辑十分严密,推理精妙,又善于讲故事,深受很多弟子的崇拜,虽然他一生未能给自己谋个一官半职,但却有一大帮鞍前马后追随的弟子。据说他周游列国时,弟子最多的时候可以达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的程度。
公元前317年,孟子55岁,孟母去世,孟子返回鲁国为母亲守丧。等他回到齐国时,齐宣王已经暗戳戳地向燕国伸出了黑手。
齐宣王询问孟子能不能占领燕国,孟子说,你对人民好就可以占领,如果不能就不占领。
但齐宣王哪里听得进,没过多久并下令占领燕国,齐军都杀红眼了,哪还能顾得上什么人民在城里大肆杀戮和掠夺。
孟子因为这个对齐宣王很失望,而且这样一来很多齐国人都觉得这个是孟子的主意。当时民众对之非常痛恨至极,而齐宣王还是把孟子当做一个棋子,不劝退也不真正重用他的思想主张。
孟子被背黑锅心理自然非常气愤,直接玩了一手欲擒故纵,假装要走,实际上只是在齐国临淄城西的一个昼地上停了三天,等齐宣王来挽留他,最终齐宣王也没来。
后面孟子心灰意冷,直接辞官回到故乡邹国,此时的孟子已经60多岁,他也不再追求仕途,和孔子一样开始从事教育和著述。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用尽余生最后的20多年著书《孟子》,他把儒家思想,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也就是孔孟之道。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他认为人生来就具备四心,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慈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
孟子还极为推行“性善”,他认为的本性是向善的,人之不为善,其实是对本性的违背。
公元前289年,孟子去世,终年84岁,在那个时代实属非常高寿了,孔子也是73岁作古,民间认为只有圣人才能活到如此高寿,所以才有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的说法。
……
许多人讲,孟子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史上最大杠精、最佳辩论手等,我不这样认为,相反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有自我意识忧国忧民的好公朴,他主张民贵君轻,一次又一次的推行仁政,尽管屡次碰壁,希望一次又一次落空,但孟子的心中依然豪情万丈,一直遵从自己内心的信仰。
他的一生充满了浩然正气,推崇以德服人,深受后人敬仰,如陈独秀、梁启超、孙中山等都深受孟子思想的影响,扛起了不同时代的大旗,这又何尝不是孟子的另一种成功呢?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也说,他从30岁以后,做人处事全靠《孟子》。他认为学习儒家思想,不是为了解决一时一世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儒家的哲学思想,帮助我们的人生建立一套正确的价值观,是人生的指南。
……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孟子的一生,我想可以用《孟子》书里的一句话总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共勉。

本文链接:http://www.99mylove.com/show.aspx?sid=7101

  文章来源(九天工作室整理)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九天心情微信(微博)

文章关键词: 结婚 抵触

分享到: